广州菱控|三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聚焦 >> 正文
新闻搜索
新新闻
本月热门TOP10
创新:在创新驱动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http://www.lk30.com
文章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3-4-27
分享到:
创新:在创新驱动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导读:

  目前,有两个成果受到广泛关注。一个是《经济学人》2012年4月发表的保罗·麦基里《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阐释了

  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充分认识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创新驱动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后,为摆脱危机影响,西方主要国家加大了研发投入,着力发展信息、生物、数字制造、绿色能源等端技术,科技创新出现新态势,技术融合呈现新特征,制造方式发生新变化,产业发展孕育新形态。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目前,有两个成果受到广泛关注。一个是《经济学人》2012年4月发表的保罗·麦基里《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阐释了正在发生的由智能制造技术引领的制造业变革。另一个是美国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讨论了由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引发的新一轮工业革命。

  对未来产业革命的方向,现在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产业革命是很难预测的,但新一轮产业变革已经呈现出诸多新特征。

  ,制造服务化。信息网络技术正在改变服务贸易特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迅猛发展,国际大型跨国公司,正在从制造商向提供终解决方案和相关服务转型。这表明,制造服务化态势日趋明朗,前台主要是服务,后台虽然还是制造,但服务环节越来越成为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的主体。

  第二,生产智能化。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形成智慧灵巧的效生产方式。生产智能化改变了原来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向多样化、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将成为可能,标志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第三,组织网络化。与以往的国际分工形态不同,跨国公司利用全球生产网络和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把每个工序和增值环节配置到成本相对低的区位,再用生产控制网络和物流网络进行系统整合,构建全球产业链、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新一轮产业变革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加工组装环节利润占比下降,我国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将明显减弱,而且个性化定制和“分散生产、就地销售”新兴业态的兴起,对我国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将形成新的冲击。要在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变化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必须推进我国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和市场结构深刻调整,市场扩张速度明显放慢,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在中端技术领域,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在中低端技术领域,由于低成本优势减弱,又面临要素成本更低的新兴经济体追赶竞争,出现“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态势。

  随着国际市场扩容放慢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我国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出来。不仅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新兴行业领域也面临较大过剩压力,压缩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势在必行,主要依靠产能规模扩张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已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增长阶段的变化,支撑我国30多年经济速增长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开始减弱。近年来,企业面临人工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土地、矿产等资源和生态环境瓶颈约束日益强化,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依靠大规模增加要素投入、透支资源环境支撑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困难。

  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新态势,我国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暴露出来,大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即便是有研发活动的企业,研发规模和研发水平也偏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的产业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如不加快提升研发能力和产业技术进步,部分已有的技术路线和生产能力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国内外环境新变化,要求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新形势下结构调整的核心已经由过去的产业间、产品间比例关系的调整,转向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由以往的成本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由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大规模强度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增长,创新能力有所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开始显现。但总体上看,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不强,推进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还存在一些深层次制约因素。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据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研发机构仅约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7.8%,长期以来形成的代工和加工贸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发能力的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仅约为0.7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研发机构平均仅有50多人,而跨国公司一般都拥有规模庞大的研发中心,人员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技术研发活动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等院校,许多技术成果的研发没有以市场为导向,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没有成为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而大量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科研院所和等院校缺乏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条件和动力。

  三是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长期以来,能源资源和生产要素价格扭曲,资源要素供给压力没有转化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动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不完善,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不适应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要求。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的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一时期已经具备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客观条件可能性。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推进传统制造向以研发为基础的制造转型。

  第二,把科技创新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我国正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市场潜力非常大。要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力求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第三,构建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加快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市场化改革,深化垄断性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力度。

  第四,强化科技创新的教育和人才基础。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对深化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造就素质人才队伍。

  第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利于创新潜能充分发挥的体制环境,促进创新资源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使全社会创新潜能充分迸发出来。

上一条 上一条:三菱HC-KFS73,三菱伺服器
相关新闻  创新   转型升级   新闻